本报讯1月16日夜幕降临,河北省邯郸县左西村的图书室里却灯火通明。辛苦了一天的农民不约而同地聚集到这里,开始了他们新的“劳作”——养殖技术、蔬菜种植、木器加工等各种书籍在农民手里相互传阅着。这是笔者在左西村图书室见到的一幕。在邯郸市农村,这样的情景和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处处可见。
邯郸市600万人口在农村,要解决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渴望的现状,光靠组织几次文化下乡活动是不够的。市委书记董强要求:一定要巩固好农村的宣教阵地。在市委的高度重视下,宣传部牵头,市科委、市文化局等16个部门发动方方面面的力量,活动在邯郸各地。
目前,该市已形成了以乡(镇)文化中心为枢钮,以综合学校、图书室为基础,以户文化屋角为补充的文化网络,并坚持经常化、制度化,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。农民月月有活动,天天有活动。
铁尺子,硬制度,是邯郸市文化下乡活动活跃的重要原因。部门包村、层层签订责任状,乡乡村村制度上墙。图书室配备了专职图书管理员,制定了图书借阅制度。农民不学习不行,学不好也不行。如彭家村长期重视科教兴村,村民素质得到全面提高,人均收入达5000元,被命名为全国小康村。
最让农民喜上眉梢的是生产技术不用愁,样板、技师处处有,该市在214个乡(镇)和5551个行政村普遍建起的宣教中心和各具特色的32个产业园区、20个星火基地、三大农业实验区等农业高、新、尖、特生产项目,发挥着培训网络和龙头示范作用。在各职能部门中介组织的帮助下,逐步辐射到千家万户。通过培训,该市已建立科技示范户3800个,90%的农户都有了一个“科技明白人”。
“文化下乡”活动的蓬勃开展给邯郸农村带来了可喜变化。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多了,移风易俗新鲜事屡见不鲜,讲文明语言的多了。人们的政策意识、科学意识、法律意识普遍得到了增强。